觀念釐清:重低音在家庭劇院系統裡負責什麼?
重低音喇叭(Subwoofer)負責 20–120Hz 的超低頻段,補齊主喇叭無法穩定輸出的底層能量與衝擊力。所以挑選重低音時,除了單體尺寸,要綜合「下潛頻率(Hz)」、「最大聲壓(dB)」、「功率(RMS/Peak)」「箱體與導流設計」「連接與便利性」。
◆ 五大選購關鍵
1. 下潛頻率(Hz):
頻率越低,越能重現電影中「地震感」與音樂中「空氣感」等難以察覺的細節。
2. 最大聲壓(dB):
最大聲壓越高,代表在較大坪數的空間中,越能維持低頻的充足量感與衝擊力。
3. 單體尺寸&衝程:
常見尺寸有 10、12、14、16 吋等。
單體衝程長度是關鍵,能讓重低音在爆發出強大量感時,依然保有快速與結實的音質。
4. 放大架構:
高效率的 Class-D 放大器搭配類比前級,在提供充足功率的同時,維持聲音的還原度與細膩度。
5. 箱體與導流設計:
前發聲搭配前置的狹槽導流設計(如 Aerofoil),能有效降低低頻氣流產生的風噪聲 ,同時讓重低音在靠牆擺放時更具彈性。

如何依空間大小選擇重低音?
根據您的空間坪數,您可以參考以下建議來挑選適合的重低音喇叭:
• 小客廳/書房 (約10–15坪):建議選擇 10 吋等級的重低音,例如 RP-1000SW 。
• 標準客廳 (約15–20坪):建議選擇 12 吋等級的重低音,例如 RP-1200SW 。
• 大客餐廳/半開放劇院 (約20–30坪): 建議選擇 14 吋等級的重低音,例如 RP-1400SW 。
• 獨立視聽室或30坪以上空間: 建議選擇 16 吋等級的重低音,例如 RP-1600SW 。
進階擺位小訣竅: 若空間更大或希望低頻分佈更均勻,可考慮使用「雙重低音」系統;RP 系列皆為前發聲+前置導流,對靠牆/櫃旁擺位更友善。
依空間大小精準對位(以RP系列示範說明)
重低音設定流程:從新手到行家都該知道的四個步驟
1. 擺位起點:
從前牆角落處往外移動 30–60cm 開始試擺。如果低頻量感過多,可嘗試將其從角落移遠一點。
2. 分頻點設定:
若搭配多聲道環繞擴大機,建議先從 80Hz 開始設定,再根據主喇叭的低頻衰減特性與房間增益來進行微調。
3. 相位調整:
透過測試音或熟悉的曲目,切換相位(0°/180°)或旋鈕,找到低頻最結實、量感最大的位置。
4. 音量調整:
將音量設定在「聽不到低頻來自哪裡」的程度。重低音的最終目的是完美融入整個系統,而非喧賓奪主。
專業用戶必知:多系統共用與無線擺位
• 雙系統同時運作:專業重低音可同時啟用 RCA 與無線兩種輸入模式。這意味著同一顆重低音,能同時服務您的家庭劇院系統與兩聲道音響系統,無需頻繁切換或拔插線材。
• 無線擺位:透過選購專用的無線套件(如 WA-2),重低音的擺位將不受線材限制。在一個空間中最多可連接四套無線設備,讓您能靈活調整擺位,找到最佳聆聽位置。